苏伊士运河是埃及的钱袋子,阿斯旺大坝是埃及的米袋子,没有这一河一坝,埃及这个贫瘠的国家根本无法在世界上立足。然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埃及还在极其黑暗的法鲁克王朝统治下,国王不仅是个饕餮,还是个盗窃高手,连丘吉尔都难逃他的神技,他的子民过着像野生动物一般的生活,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那时苏伊士运河被英法两个控制,阿斯旺大坝更是连影都没有。后来,埃及发生革命,埃及军官纳赛尔推翻法鲁克王朝,建立了共和国。可是贫弱的埃及怎么可能从英法这两个老强盗手中夺回运河?又怎么可能建起耗资巨大、技术复杂的大坝呢?但是纳赛尔却做到了,而且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因为他得到了苏联的强力支持和援助。阿斯旺大坝,是苏联出钱出技术,一手为埃及打造的,在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战争中,苏联的支持也起了关键作用。有了大坝,埃及才能灌溉绿洲,养活人民,手握苏伊士运河这个战略要冲,使埃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地区大国,苏伊士运河的收入,也是埃及财政的重要支柱。苏联还援建了埃及70个重要工业项目,帮助埃及建立了自己的工业,苏联对埃及,可以说是有再造之恩的。然而,埃及最后却与苏联翻脸,一头倒向美国,这又是为什么呢?1952年7月23日,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运动”发动政变,推翻了法鲁克国王,建立了埃及共和国。1954年,纳赛尔出任总理 ,1956年当选总统。纳赛尔的政变能成功,与美国的支持不无关系,所以他上台之初的态度是亲美的。纳赛尔是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他决心要赶走英国,让埃及摆脱殖民者的压迫,还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把埃及建设成一个现代化国家,为此,他希望得到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也很想拉拢埃及,愿意给埃及援助,然而却遭到英国和以色列的强烈反对,美国不能不顾及这两个重要盟友的感受,于是改弦更张,希望埃及加入反对苏联的中东防御组织。在这个框架下,埃及与英国、以色列将面对共同的敌人,美国便可以给予援助。但是纳赛尔是不结盟运动的倡导者,他不愿意站队西方,去反对苏联。1955年2月,以色列军队袭击了埃及,为了抵御以色列的进攻,纳赛尔向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购买武器,却未能如愿。这时,苏联国力日益上升,急欲与美国争夺世界领导权,因而四处扩张影响力,并从自身意识形态出发,自诩是第三世界的天然盟友。当苏联知道埃及面临的困境后,马上伸出了援手。1955年9月,苏联通过捷克斯洛伐克向埃及出口了200架战机、24架轰炸机、100辆坦克、6艘军舰以及一批火炮、装甲车和各种轻武器。这些武器都是苏联的现役装备,性能十分先进,而售价只有8000万美元,仅为西方同类装备价格的十分之一。而且,苏联没有提出任何附加条件,也没有要求埃及支付硬通货,可采用以货易货的交易方式。苏联的慷慨,犹如雪中送炭,让纳赛尔大为感激,从此苏联和埃及的关系开始热络起来。埃及的国土大多为沙漠,只有百分之五的土地适合人类居住,人口多耕地少的埃及,还面临缺水危机,农田得不到充分灌溉,粮食缺口很大。所以一直以来,埃及政府都想在尼罗河峡谷中的阿斯旺修建一座水坝,以满足灌溉和发电的需要。然而这个工程非常庞大,以埃及的能力根本无法完成。纳赛尔向美国求援,但美国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条件,到了1956年7月,埃及与中国建交,因此激怒了美国,撤销了援建阿斯旺水坝的计划。就在埃及倍感无奈时,苏联又送给了纳赛尔一个惊喜,赫鲁晓夫表示愿意帮助埃及修建阿斯旺大坝,埃及与苏联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在纳赛尔政府的压力下,英国于1956年撤出了埃及,却仍控制着苏伊士运河。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法虽然已经衰落,却仍不愿放弃过去掠夺来的利益,埃及收回运河的举措令他们暴怒,于是他们纠合以色列向埃及发动军事进攻,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和以色列军队对埃及的入侵,在世界上激起了强烈反弹,各国纷纷谴责英法的殖民主义强盗行径,大力声援埃及。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相互敌视的超级大国,在这场战争中的立场罕见地一致,他们都支持埃及,强烈要求英法撤军。美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霸主,它绝不能允许英法这两个殖民帝国复活,成为能与其抗衡的力量,于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亲自致电英国首相艾登要求其撤军。苏伊士运河的问题被递交到安理会进行讨论,美国敦促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要求英、法、以三国停止战争,从埃及撤出所有外国军队的决议,并建议组织联合国军进入埃及。但是决议被英法两国一票否决。美国于是大量英镑抛售,使英镑大幅贬值,而且否决了英国的贷款请求,重创了英国经济。苏联对埃及的支持更加直接,1956年11月5日,苏联致函英法和以色列,在信中提出了赤裸裸的核威胁。苏联在给以色列的信中说:“将使以色列是否能继续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发生问题”,对英法则说:“如果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更强大的国家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会处于何种境地呢?”苏联不仅在口头威胁,还付诸了行动,它召回了驻以色列大使,苏联在埃及的军事顾问介入了空战,驾驶米格15战斗机击落了英国堪培拉轰炸机,苏联飞行员甚至驾驶伊尔28轰炸机攻击了以色列本土。至此,英法已经四面楚歌,不得不于1月7日停火,8日,以色列也同意撤军,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在这次战争中,埃及在军事上是失败的,但是在外交和政治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他们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顽强抗争,击退了老牌殖民帝国的反攻倒算,收回了苏伊士运河。手握这个顶级地缘战略要冲的埃及,国际地位陡升,纳赛尔也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威望。战争结束后,苏联立即向埃及提供了价值7亿卢布的军事、经济援助。1958年到1960年,苏联又向埃及阿斯旺水坝工程投入11亿卢布,1970年7月,埃及人盼望已久的大坝终于建成了。苏联还为埃及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援建了包括钢铁、机械、电力、冶金、石化、造船等行业在内的一批工业项目。对于埃及在战争中损失的装备,苏联慷慨地承诺予以全部补充,并且免费提供飞机,其他装备也只按成本价的一半收费,埃及用棉花等农产品偿还即可。苏联和埃及的关系就此进入蜜月期。1961年,纳赛尔宣布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国有化,推行土地改革,赫鲁晓夫亲切地称纳赛尔为“同志”。到1965年,苏联仅对埃及的军事援助就达到15亿卢布,超过苏联同期对外军事援助的三分之一。在苏联的支持下,埃及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纳赛尔还试图整合阿拉伯世界,1958年,埃及与叙利亚合并,成立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伊拉克和也门也表示愿意加入。此时的埃及,俨然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领袖。但是由于阿拉伯国家内部不团结,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在1961年就解体了。就在两国关系蒸蒸日上时,苏联却发生了变故,赫鲁晓夫被赶下台,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掌苏联。赫鲁晓夫的突然下台,让纳赛尔震惊不已,他预感到,埃及与苏联的关系将出现波折。果然,勃列日涅夫的中东战略与赫鲁晓夫不同,他对苏联在埃及巨大投入的效果很不满意。因为纳赛尔虽然与赫鲁晓夫以同志相称,却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在亲苏的同时仍与美国保持往来,苏联想在埃及驻军建立军事基地的愿望一直没得到满足。勃列日涅夫对此不能容忍,他要完全掌控埃及,很快,机会就来了。1967年5月11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在以色列军队后发制人的打击下,埃及和阿拉伯军队丧师失地,遭到惨败,西奈半岛被以色列占领。苏联却在紧要关头坐视埃及的失败,没有给予有力支持,还在停战谈判中伙同美国将埃以边界划到苏伊士运河,使运河从内河变成了界河,运河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战争的失败使埃及颜面扫地,为了挽回局面,收复失地,埃及只能再次请求苏联援助。勃列日涅夫同意继续援助埃及,帮助埃及恢复被打残的军队,但条件是让苏军进驻,并在埃及建立军事基地,纳赛尔只能接受。很快大批苏联先进装备输入埃及,苏联舰队进驻埃及港口,随之而来的是两万多名苏联军人。至此,埃及军队中遍布苏联顾问,先进武器大多由苏联军人控制,埃及军队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自主权,埃及几乎沦为苏联的卫星国,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也无法保持,以至于全世界谴责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时,纳赛尔不置一词,埃及的国际威望大跌。当时埃及国内要求夺回西奈半岛,对以色列发动全面战争的呼声强烈,纳塞尔为此访问苏联,请求苏联直接参战。但是苏联的战略是在中东保持存在,与美国争夺影响力,苏联只愿意在军事上威慑以色列,并不想冒着与美国直接冲突的危险卷入阿以之间的全面战争。为了防止埃及具备对以色列进攻的实力,苏联限制了进攻型武器对埃及的出口,埃及希望获得雅克28远程攻击机,苏联却只愿意提供防空导弹。夙愿难酬的纳赛尔十分痛苦,他对勃列日涅夫抱怨说:“在你们对我们这样做以后,就是魔鬼的解决办法我也接受。”不久,这位中东强人就郁郁而终了。纳赛尔的继任者萨达特是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厌恶无神论,反对共产主义,对苏联极不信任,对纳赛尔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也很不满意。他上台后,马上着手发展与美国的关系,他给尼克松写信,声明埃及不是苏联的盟友。他还发表演讲,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解决与以色列的领土争端,试图通过和谈来收复西奈半岛。然而,连战连胜的以色列十分傲慢,对埃及的和谈愿望不屑一顾。而这时,埃及国内民族情绪高涨,1972 年 1 月,开罗爆发了大规模的大学生游行示威活动,学生们要求埃及发动对以色列的战争,夺回失地。面对这种情况,萨达特只能对以色列做出强硬姿态,决心以一场战争来树立自己的威望。要与以色列开战,必须得到苏联的援助,可是苏联当时正与美国搞缓和,不想被拖入战争,苏联也认为埃及根本无力战胜以色列,苏联的投入最终会打水漂,因此不愿意给埃及提供军事援助。萨达特一怒之下,于1972年7月18日下令驱逐苏联军事人员。为了不彻底激怒苏联,他同时又表示“埃苏友好合作条约”仍然有效。到了这一步,埃及与苏联的矛盾公开化了,萨达特努力寻求向美国靠拢,他对基辛格表示:“现在埃及的敌人是苏联……中东的和平努力需要一个超级大国--美国来安排与监督!”为了拉住埃及,不让萨达特完全倒向美国,苏联不得不恢复对埃及的军援,提供了大批先进的飞机、导弹等装备。得到了装备的萨达特,联合叙利亚,发动了第四次中东战争。这次战争,虽然仍以埃及的失败告终,但也重创了以色列,使以色列不得不重新评估埃及的实力,并开始考虑与埃及讲和的可能性。为了拉拢埃及,美国积极为埃以双方斡旋,1973年底,萨达特接受了美国提出的六点停火协议,接着,埃及和以色列签订了两个脱离接触协议。而苏联在战争中,却对埃及施压,要求埃及接受西奈半岛被以色列占领的现状,埃及与苏联的彻底反目已经不可避免了。1976年,埃及废除了《埃苏友好合作条约》,收回了苏联对埃及港口的使用权;1977年,萨达特宣布延期偿还苏联军事债务,1981年,埃及驱逐苏联驻埃及大使。至此,苏联在埃及二十多年的努力完全归零,巨大的投入付诸东流,其中东战略遭到重大挫折。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